ituanbei.com" />
原标题:给2年内没涨工资的设计师提个醒:领导最喜欢的,从来不是能力强的员工
而有人拼死拼活画图、修改方案,在甲方和领导中间不断吃瘪,结果工作三年后还在基层上不去?
这些“闲人”,是因为很早就做好了规划,稳扎稳打,都坐上了管理层做统筹了,没把自己限制在画图里。
这句话,我沉思了许久。在现实又残酷的设计圈里,大家都以为“努力就有收获”,结果拼了命地埋头工作,陷入了自我怀疑。
而有些人虽然看似清闲,实际上他们都明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发展定位,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管理、品牌、创新。
按着计划,一步一步坐上了高级设计师的位置,即使不做设计,也依旧在其他领域干得风生水起。
大概从23岁开始后的7年时间,是设计师最关键的黄金期,有人找到一路开挂,有人感慨“到处都是坑”。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设计师,工作几年后就感觉特别没劲、找不到出路,开始陷入迷茫和危机?
因为你几乎没有想过职业规划的问题,你工作多年只是多年来都在做一件事,你的进步仅停留在很有限的设计能力上。
而随着年纪的增长,职场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更加苛刻。这个时候,有职业发展计划的人淡定地亮出底牌,拿到了更高的薪酬。
个人发展计划也叫IDP(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),这是由世界500强公司搭建的一套人才发展体系,帮员工制定计划和执行方法,又好又快地实现「职场跃迁」。
今天我想给你分享,之前我参加的7天IDP发展计划训练营,不仅能让你短时间内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,还能快速制定一份发展计划和落地的执行方法。
一个简单的道理,工作3年左右的时候视觉作品就已经可以很好了,那工作10年后,难道比拼的还是作图能力吗?
从我身边的朋友来看,那些很早就开始着手职业发展的设计师,一般都混的不会太差。
上周,我们大学室友几个聚餐,时隔多年,大家都多少有些变化,尤其是最不起眼的林依。
上学那会儿,林依专业成绩一般,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当设计。没想到她现在在一家地产公司做设计总监,负责公司的核心项目,年薪至少40万。
林依笑笑,跟我们讲起了这些年她的经历。我发现,她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小姑娘了,做事非常有目标感。
刚做美工的时候,自己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图片,加班到深夜,到手也就4500,她思虑再三,不想一辈子都像个改图的流水线工人,没有任何成长空间。
所以在朋友的建议下,她研究了“IDP个人发展计划”课程,学习了不少职场干货,还在老师的帮助下,为自己定制了一条合适的职业发展路线。
结合工作内容-薪资待遇-发展前景,她研究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职业路径,以及所需要的几个关键能力,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职业目标计划和一套执行方法。
并且,林依也没有贸然辞职,而是先进行自我探索,做了一份自我能力的评估,并拆解了几个关键的工作安排:
强化对建筑专业的了解:阅读不少于5本建筑史、建筑风格的书籍并输出思维导图,定时实地参观设计建筑物
按着规划的学习进度、难度,把目标拆解可执行的小目标——季度计划、月计划、周计划。
她很珍惜这个平台,严格进行每日每周复盘,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案迭代。在跟完几个项目流程后,林依基本锻炼出全盘操控能力。
在工作对接过程中,她见识到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流程,还特意用GRAL复盘法把这些流程化,反复优化,领导对对她刮目相看。
这些小细节也让林依尝到了甜头。其他同事经常为了赶项目加班加点她基本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、准时下班。
把平时加班完成工作的时间用在精进业务上,并提高设计审美、经验管理、统筹能力和沟通表达等。
两年时间,林依从设计部门主管到设计总监,一路顺风顺水。而一起入职的同事,很多还在跳槽和转行中纠结迷茫着。
用她的话说,设计行业的分工体系过于成熟,设计师只需要做某小部分的业务,如果不提前做好职业发展的计划,很容易在重复劳动里自我麻痹。
经常有设计师朋友在后台留言,跟我吐槽自己的工作多狼狈,被迷茫和焦虑吞噬。
因为没有长期目标和发展规划,很容易就迷失在内卷大潮里。而个人发展计划就是茫茫大海上有一座灯塔,照亮你勇往直前。
2019年,风变IDP精心挑选6000名精英作为样本,打造了这么一座“灯塔”,个人发展计划,帮助迷茫的设计师实现快速进阶。
这门课特意设计了互动式闯关的课堂,你可以在课堂中体验一把别人的人生,不知不觉就吸收了新知识!
在这种情况下,系统性思维,通用能力,创意策划等这些非技法层面的能力才能逐渐成为你的职业壁垒。
课程中的WWRH、时间清单、冰山模型、STAR法则……你都可以派上用场。
课后练习结合n个现实场景:毕业后的职业选择、如何回复领导消息、收到任务该怎么做……